肝细胞性黄疸可通过肝功能检测、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标志物分析、肝活检、尿液检查等方式诊断,通常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硬化、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肝功能检测:
血清胆红素测定是诊断黄疸的基础项目,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升高提示肝细胞性黄疸。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异常可能伴随胆汁淤积。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评估肝脏合成功能,严重肝损伤时数值明显下降。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形态结构,识别肝硬化、脂肪肝或占位性病变。CT或MRI能更精确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肿瘤等异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道系统评估具有优势。弹性成像技术可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帮助判断慢性肝病进展阶段。
3、血清学标志物:
甲、乙、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明确病毒性肝炎病因,自身免疫性肝病需检测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血清铜蓝蛋白和铁蛋白筛查Wilson病或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需特定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如AFP辅助鉴别肝癌可能。
4、肝活检病理:
经皮肝穿刺活检是诊断金标准,能明确肝细胞坏死、炎症程度及纤维化分期。病理可见肝细胞气球样变、嗜酸性小体形成,胆汁淤积时毛细胆管可见胆栓。免疫组化染色可鉴别特殊类型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可见胆管上皮损伤。
5、尿液检查:
尿胆原阳性提示溶血性或肝细胞性黄疸,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胆汁排泄障碍。尿常规可发现伴随的肾功能异常,尿铜定量对Wilson病诊断有参考价值。特殊情况下需检测尿卟啉及其前体物质,排除卟啉病等代谢性疾病。
诊断期间需结合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长期饮酒史、用药史或家族遗传史具有重要提示意义。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慢性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肝脏负担。出现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