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炎的症状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免疫异常、缺血性损伤、放射性刺激、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
1、腹痛:疼痛多位于下腹部或左下腹,呈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炎症刺激肠黏膜神经末梢或肠管痉挛是主要诱因,轻度症状可通过热敷或调整饮食缓解,急性发作需禁食并就医。
2、腹泻: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粪便呈水样或糊状,严重时含黏液、血液。肠黏膜充血水肿导致吸收功能障碍,需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乳制品及高纤维食物,持续48小时以上需检测便常规。
3、黏液脓血便:结肠分泌亢进及黏膜破损导致粪便表面附着胶冻状黏液或暗红色血液。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见此症状,需进行肠镜检查,药物治疗包括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
4、里急后重:排便后仍有肛门坠胀感和便意,直肠炎症刺激排便感受器所致。坐浴可缓解局部不适,避免久坐压迫,伴随肛门灼热感应排除细菌性痢疾可能。
5、发热:体温升高至37.5-39℃,多见于感染性肠炎或重度活动期炎症。需监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细菌感染需用头孢类抗生素,非感染性发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日常护理需采用低渣饮食如白粥、软面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症状加重或出现体重下降、夜间腹痛需及时结肠镜检查,长期患者建议定期监测肠镜及粪便钙卫蛋白。适度进行步行、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