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安全性和必要性原则,优先选择风险等级明确的药物,避免使用未明确致畸风险的药物。孕期用药可参考FDA妊娠药物分级、咨询专业医师、评估收益风险比、限制联合用药、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1、FDA分级优先: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妊娠药物分级系统,A级和B级药物相对安全,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对乙酰氨基酚。C级药物需谨慎权衡利弊,D级和X级药物原则上禁用。用药前需查阅最新药物说明书或数据库确认分级。
2、专科医师指导:妊娠期用药必须经过产科医师或妊娠期药学门诊评估。专科医师会根据孕周、药物代谢特点调整方案,如早孕期避免使用ACEI类降压药,孕晚期慎用非甾体抗炎药。自行用药风险极高。
3、收益风险评估:仅在治疗收益明显大于风险时使用药物。如妊娠剧吐可考虑维生素B6联合多西拉敏,甲状腺功能减退必须持续使用左甲状腺素。非必要的美容、保健类药品应完全避免。
4、单药最小剂量:优先选择单药治疗,避免复方制剂。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缩短疗程,如抗抑郁药选择舍曲林而非帕罗西汀,抗组胺药选用氯雷他定而非苯海拉明。联合用药可能增加未知相互作用。
5、全程监测反应:用药后需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血清学监测。出现异常胎动、宫缩或实验室指标异常时及时停药,如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时需监测血糖,硫酸镁保胎时监测膝反射。
孕期营养应注重膳食均衡,每日补充400μg叶酸,增加300-500kcal优质蛋白摄入。适度进行凯格尔运动、孕妇瑜伽等低强度锻炼,避免仰卧位运动。定期产检时主动向医生汇报用药史,包括中草药和保健品使用情况。出现药物过敏或胎儿发育异常时需立即就医,必要时通过多学科会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