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手痒可能由皮肤干燥、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保湿护理、抗过敏治疗、血糖控制等方式缓解。
1、皮肤干燥:冬季空气湿度低或频繁使用碱性清洁剂会导致皮肤屏障受损,表现为夜间手部瘙痒加剧。建议睡前涂抹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保湿霜,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手。
功能主治:对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的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钱币状皮炎和寻常型银屑病。
用法用量:以薄层涂于患处,依症状每日一至二次,并缓和地摩擦;如有需要,可用多孔绷带包扎患处,通常毋需用密封的包扎。药效欠佳者或较顽固的患者,可改用短时的密封包扎以增强疗效。对于慢性皮肤疾患(如银屑病或慢性湿疹),使用本品时不应突然停用,应交替换用润肤剂或药效较弱的另一种皮质类固醇,逐渐减少本品用药剂量。
2、接触性皮炎:接触洗涤剂、金属饰品等致敏物质后,手部出现红斑伴瘙痒。发病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有关,表现为接触部位边界清晰的皮疹。局部使用氢化可的松软膏,严重时口服氯雷他定。
3、荨麻疹:食物过敏或冷热刺激诱发组胺释放,造成手部风团样皮疹。瘙痒具有游走性特点,通常24小时内自行消退。避免已知过敏原,急性发作期服用西替利嗪配合冷敷缓解。
4、神经性皮炎:长期精神紧张导致皮肤感觉神经异常,好发于手指关节处。特征为对称性苔藓样变皮损,搔抓后形成恶性循环。采用卤米松乳膏封包治疗,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焦虑。
5、糖尿病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损伤微小血管,引发末梢感觉异常。瘙痒多伴针刺感或麻木,夜间症状明显。需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使用甲钴胺营养神经,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7mmol/L。
日常需选择棉质手套减少摩擦,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摄入,每日进行手部穴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持续瘙痒超过两周或出现皮肤破溃需排查肝功能异常、甲状腺疾病等系统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