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真菌性疾病,常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偶可累及淋巴系统或内脏器官。该病主要通过土壤、植物或动物皮毛中的真菌孢子经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结节、溃疡及淋巴管炎样皮损。
1、皮肤感染:孢子丝菌病最常见的感染形式为皮肤固定型,表现为无痛性红色丘疹或结节,逐渐发展为溃疡伴疣状增生。患者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局部可涂抹碘化钾溶液或特比萘芬软膏,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
2、淋巴管扩散:约25%病例会出现淋巴管型感染,沿淋巴管走向形成串珠状皮下结节。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或伤口处理不当有关,典型症状包括条索状硬结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口服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可有效控制感染。
3、职业暴露风险:农民、园丁等接触腐烂植物者易感,真菌通过荆棘刺伤或木屑划伤侵入。工作时应穿戴防护手套,受伤后立即用聚维酮碘消毒,高危人群可定期进行皮肤检查。
4、系统感染:免疫功能受损者可能发生播散性感染,累及肺部、骨骼或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或多器官受累,需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治疗。
5、诊断鉴别:需与皮肤结核、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等疾病区分,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星状体或真菌培养阳性可确诊。PCR检测能快速鉴定病原体,血清学检查有助于评估感染程度。
日常预防需注意劳动保护,处理园艺材料后彻底清洁双手。饮食中增加富含β-葡聚糖的香菇、灵芝等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适度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出现持续不愈的皮肤溃疡伴淋巴结肿大时,应及时到皮肤科进行真菌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