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牙齿矫正需综合评估牙周健康状况、咬合功能及骨骼发育程度。非必要情况下不建议盲目矫正,可能引发牙根吸收、关节紊乱或矫正失败等风险。
1、牙周条件限制:牙周炎患者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正畸力可能加速牙齿松动。矫正前需进行牙周治疗,控制炎症后评估可行性。日常使用冲牙器、含漱液维护口腔卫生。
2、咬合功能代偿:长期错颌可能已形成适应性咬合关系,强行改变易导致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通过咬合垫、调颌治疗缓解症状,严重者需关节镜手术或正颌手术干预。
3、骨代谢能力下降:成人骨骼改建速度较青少年慢50%,矫正周期延长至2-3年。采用微种植体支抗、自锁托槽等低摩擦力装置提高效率,避免过度施力引发牙髓坏死。
4、美学修复替代:前牙轻度不齐可考虑瓷贴面、全冠修复,1-2次就诊即可改善。需磨除0.3-0.7mm牙体组织,不适合釉质发育不良者。修复体每8-10年需更换。
5、全身疾病影响: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正畸风险增加3倍。血糖需控制在空腹7mmol/L以下,骨密度T值>-2.5方可考虑矫正。每月监测牙根及牙槽骨变化。
矫正期间建议选择软质食物如蒸蛋、燕麦粥,避免啃咬坚果类硬物。每日使用牙间隙刷清洁托槽周围,配合含氟牙膏预防脱矿。正畸结束后需终身佩戴保持器,前半年每天佩戴20小时以上,后续改为夜间佩戴。定期口腔检查可及时发现复发倾向,40岁以上患者建议每年进行1次CBCT评估牙根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