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拉稀可能由饮食不当、食物过敏、肠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电解质、服用药物、控制症状、就医治疗等方式缓解。
1、饮食不当:
摄入生冷、辛辣、油腻或变质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和肠道蠕动加快。典型表现为餐后胃部绞痛伴随水样便,症状通常在24小时内自行缓解。建议暂停固体食物摄入,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避免牛奶、豆浆等产气饮品。
2、食物过敏:
乳糖不耐受或麸质过敏时,未被分解的营养物质会使肠道渗透压升高。常见症状为进食特定食物30分钟后出现脐周绞痛和泡沫状腹泻。需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过敏原,急性期可服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长期需规避致敏食物。
3、肠道感染:
诺如病毒或沙门氏菌感染会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可能与进食污染食物、接触患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伴黏液脓血便。轻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细菌性感染需使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
4、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感性引发肠道功能紊乱,精神压力、睡眠不足等因素可能诱发,症状包括排便后缓解的阵发性绞痛和交替性腹泻便秘。建议进行腹式呼吸训练缓解焦虑,可短期使用匹维溴铵调节肠道蠕动,补充益生菌改善菌群平衡。
5、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导致肠道持续炎症,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体重下降伴持续性腹痛腹泻。需结肠镜检查确诊,急性期使用美沙拉嗪、泼尼松控制炎症,严重者需进行肠段切除手术。
发作期选择低纤维的香蕉、白粥等食物,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加重肠道负担。每日饮用淡盐水维持电解质平衡,便后温水清洗肛周预防皮肤刺激。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出现呕血或高热时需立即消化科就诊,进行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明确病因。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