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可能由疾病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高龄衰弱、癌症晚期、慢性病急性加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症状控制、家属辅导、灵性关怀等方式治疗。
1、疾病终末期:
疾病终末期患者常出现多系统功能衰退,疼痛与呼吸困难是主要症状。采用吗啡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等药物控制疼痛,配合无创呼吸机改善通气功能。护理重点在于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保持口腔清洁减少感染风险。
2、器官功能衰竭:
心衰或肾衰晚期患者可能出现水肿、尿量减少等症状。可能与心肌细胞凋亡、肾小球硬化等因素有关。通过呋塞米注射液减轻液体潴留,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3g。监测体重变化和出入量平衡是重要护理措施。
3、高龄衰弱:
90岁以上老人常见肌少症和吞咽困难,需将食物处理为糊状或流质。每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维持肢体功能,使用防跌倒床垫预防骨折。音乐疗法和抚触沟通能缓解焦虑情绪。
4、癌症晚期:
恶性肿瘤终末期往往伴随恶病质和剧烈疼痛。可能与肿瘤转移、炎症因子风暴有关,表现为顽固性呕吐、病理性骨折。采用盐酸羟考酮控释片镇痛,地塞米松减轻脑水肿,必要时行神经阻滞术。
5、慢性病急性加重:
COPD或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易出现急性发作。与感染、电解质紊乱相关,症状包括意识模糊、腹水增多。通过抗生素控制感染,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体位引流促进排痰。
临终阶段建议提供温度适宜的流质饮食如米汤、果蔬汁,每日进行四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允许家属参与基础护理。医疗团队需定期评估症状变化,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尊重患者宗教信仰完成生命回顾。社会工作者应协助处理法律文书,心理咨询师疏导家属哀伤情绪,形成多学科协作的全程照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