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可能由胰岛素分泌异常、饮食不规律、药物副作用、肝肾功能异常、胰岛素瘤等原因引起。
1、胰岛素分泌异常:
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物过量时,可能引发外源性胰岛素水平过高。胰岛β细胞瘤胰岛素瘤会导致内源性胰岛素自主分泌,这两种情况均会加速葡萄糖消耗,造成血糖浓度低于3.9mmol/L的诊断标准。需通过动态血糖监测和胰高血糖素试验确诊,治疗需调整降糖方案或手术切除肿瘤。
2、饮食不规律:
长时间空腹或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肝脏糖原储备耗尽后无法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常见于节食减肥人群、胃切除术后患者,表现为餐前心悸、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建议采取少量多餐方式,每3-4小时补充全麦面包、燕麦片等低升糖指数食物。
3、药物副作用:
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可能过度刺激胰岛素分泌,水杨酸盐、奎宁等药物会增强降糖药效。老年患者合并用药时更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需定期监测血糖并及时调整剂量。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4、肝肾功能异常:
肝硬化患者肝脏糖原合成能力下降,肾功能衰竭时胰岛素清除率降低,两者均可导致血糖调节失衡。这类患者常伴随消瘦、黄疸等原发病症状,需通过护肝治疗、透析等方式改善代谢功能,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纠正低血糖。
5、胰岛素瘤: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60%为胰岛素瘤,肿瘤细胞不受调控地分泌胰岛素,典型表现为凌晨空腹发作性意识障碍。CT或超声内镜检查可定位肿瘤,手术切除是根治手段,无法手术者可选用二氮嗪抑制胰岛素分泌。
预防低血糖需建立规律的进餐习惯,保证每餐包含15-20克优质碳水化合物如糙米、红薯。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随身携带葡萄糖片应急。糖尿病患者应记录低血糖发生时间、症状与处理措施,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合并自主神经病变者需特别注意夜间血糖波动,睡前可适量加餐无糖酸奶或坚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