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期间失眠可通过心理调节、作息调整、环境改善、饮食调节、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安定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可能与药物依赖、中枢抑制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嗜睡、头晕等症状。
1、心理调节:考前焦虑是失眠常见诱因,过度担忧考试成绩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建议通过正念冥想、腹式呼吸训练缓解紧张情绪,每日练习15-20分钟可降低皮质醇水平。记录焦虑日记帮助识别非理性认知,避免睡前反复思考考试内容。
2、作息调整:考前突击复习易打乱生物钟,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固定起床与入睡时间。午后避免超过30分钟的小睡,晚间减少蓝光设备使用。睡前1小时进行舒缓活动如热水浴、轻音乐放松,建立条件反射性入睡信号。
3、环境改善:卧室温度控制在18-22℃为宜,使用遮光窗帘隔绝光线干扰。选择硬度适中的枕头,采用侧卧姿势减轻脊柱压力。白噪音设备或耳塞可降低环境噪音,薰衣草精油扩香有助于镇静神经系统。
4、饮食调节:晚餐避免高脂高糖食物,适量摄入小米粥、香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材。温牛奶搭配少量坚果可促进褪黑素分泌,睡前2小时限制饮水量。慎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午后即需停止饮用咖啡、浓茶等兴奋性物质。
5、药物干预:安定类药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需严格遵医嘱短期使用,自行服用可能导致次日注意力下降。中成药枣仁安神胶囊、天王补心丹等相对温和,但仍需评估个体适应性。药物干预应作为最后选择,优先尝试非药物方式改善睡眠。
备考期间需保持适度运动如八段锦、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锻炼。建立稳定的睡前仪式感,通过肌肉放松训练逐步缓解躯体紧张。若失眠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心悸、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