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可通过观察等待、药物治疗、鼓膜修补术、鼓室成形术等方式干预。耳膜穿孔通常由外伤、感染、气压损伤、医源性操作、慢性中耳炎等原因引起。
1、外伤因素:耳部直接受外力撞击或异物插入可能导致鼓膜破裂,表现为突发耳痛、听力下降、耳内出血。生理性穿孔通常无需手术,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感染,多数在1-3个月内自愈。避免游泳、用力擤鼻等行为可促进愈合。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炎。
用法用量:滴耳。成人一次6~10滴,一日2~3次。滴耳后进行约10分钟耳浴。根据症状适当增...
2、感染因素:急性中耳炎化脓性感染可能引发穿孔,伴随耳道流脓、耳鸣症状。病理性穿孔需控制感染,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感染控制后未愈合的穿孔需评估手术必要性。
3、气压损伤:飞机起降或潜水时气压骤变可致鼓膜撕裂,产生爆裂声伴眩晕感。此类穿孔多呈裂隙状,通过避免气压变化、咀嚼口香糖平衡压力,约80%病例可自行修复。
4、慢性病变:长期中耳炎导致鼓膜永久性穿孔,可能合并胆脂瘤或听骨链破坏。需行鼓室成形术清除病灶,同期采用颞肌筋膜或软骨膜进行鼓膜重建,术后听力改善率可达60%-80%。
5、医源性损伤:耳科操作或放疗后可能出现穿孔,需根据缺损范围决定处理方案。小于30%的鼓膜面积缺损可尝试贴片修补,全层缺损需显微镜下进行内植法或外植法修补。
日常避免耳道进水,使用生理盐水清洁外耳道,补充维生素A、C促进黏膜修复。三个月未愈合的穿孔或伴有传导性听力下降超过30分贝时,建议耳鼻喉科评估手术指征。游泳时佩戴专用耳塞,擤鼻采取单侧交替方式减少鼓室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