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重建手术可能由感染、移植物失效、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神经血管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康复训练、药物预防、物理治疗、二次手术等方式干预。
1、感染:手术创口可能因细菌侵入引发红肿热痛,严重时出现化脓或发热。需使用头孢呋辛、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清创引流。术后保持敷料干燥,定期换药可降低风险。
2、移植物失效:肌腱或人工韧带可能因固定不牢、过早负重发生断裂或松弛。表现为关节不稳、异常弹响。需通过支具保护、限制活动3-6个月,严重者需关节镜探查修复,常用自体腘绳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加强。
3、关节僵硬:长期制动易导致滑膜粘连和肌肉萎缩,表现为屈伸受限。术后2周起需持续进行被动牵拉、CPM机训练,配合塞来昔布缓解炎症。超声引导下关节松解术适用于顽固性病例。
4、深静脉血栓:下肢制动使血流缓慢,可能引发小腿胀痛、Homans征阳性。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联合气压治疗可预防,确诊后需绝对卧床,避免肺栓塞。
5、神经血管损伤:术中操作可能误伤腓总神经或腘动脉,导致足下垂或肢体缺血。轻微神经损伤可通过甲钴胺营养神经,血管损伤需立即血管吻合,术后监测足背动脉搏动。
术后康复期需补充蛋白质促进韧带愈合,推荐鸡胸肉、三文鱼及乳清蛋白粉。渐进式踝泵训练与直腿抬高可维持肌力,使用冷热交替敷缓解肿胀。睡眠时抬高患肢15cm,定期复查MRI评估移植物状态,出现持续发热或突发剧痛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