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可通过皮肤检查、病史评估、过敏原检测、血液检查、病理活检等方式确诊。特应性皮炎通常由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环境刺激、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
1、皮肤检查:
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皮损特征进行初步判断。典型表现包括皮肤干燥、红斑、丘疹、渗出或苔藓样变,好发于肘窝、腘窝、面部等部位。婴幼儿期多表现为面部和四肢伸侧渗出性皮损,儿童期以肘窝腘窝苔藓化为特征。
2、病史评估:
详细询问个人及家族过敏史是诊断重要依据。60%患者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需了解皮损发作规律,慢性复发性病程超过6个月是诊断必要条件,同时评估瘙痒程度对睡眠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过敏原检测:
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IgE检测识别致敏原。尘螨、花粉、食物牛奶、鸡蛋等是常见诱发因素。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解读,约80%中重度患者存在特异性IgE升高,但阳性结果不一定代表临床相关性。
4、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总IgE水平常显著升高。部分患者可检测到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等细胞因子异常。这些指标辅助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但非诊断必需条件。
5、病理活检:
疑难病例需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典型表现为角化不全、海绵水肿,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角质层脂质结构异常,桥粒蛋白表达减少,这些改变与皮肤屏障功能缺陷直接相关。
确诊后需建立长期管理方案,日常使用低敏保湿剂如凡士林、尿素软膏修复皮肤屏障,避免羊毛织物和过度洗浴。饮食上注意记录食物日记,控制高组胺食物摄入。中重度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度普利尤单抗、环孢素等系统治疗药物,合并感染时短期应用夫西地酸等抗菌药膏。定期进行游泳等低刺激运动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水温需控制在32-34℃并立即涂抹保湿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