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腹泻病可能由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牛奶蛋白过敏、轮状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乳糖酶、抗感染治疗、更换水解奶粉、接种疫苗等方式干预。
1、喂养不当:过量喂养或配方奶冲调过浓会增加肠道负担,未及时清洁奶瓶可能引入致病菌。需按需喂养并严格消毒器具,母乳喂养者母亲需避免进食生冷刺激食物。
2、乳糖不耐受: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或继发于肠炎后的暂时性缺陷,表现为水样便伴泡沫和酸臭味。采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喂养,或母乳喂养前添加乳糖酶制剂。
3、肠道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原体侵袭肠黏膜,常伴随发热和黏液血便。需进行便培养明确病原体,细菌性感染可使用头孢克肟、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治疗。
4、牛奶蛋白过敏:免疫系统对牛奶蛋白产生异常反应,引发腹泻伴湿疹和呕吐。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可替代喂养,严重者需规避乳制品6-12个月。
5、轮状病毒感染:秋冬季高发的病毒性肠炎,典型症状为蛋花汤样便和喷射性呕吐。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补液盐预防脱水为主,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有显著预防效果。
母乳喂养的产妇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摄入可能致敏的牛奶、海鲜等食物。人工喂养需选用适合月龄的配方奶并规范冲调,每次喂养后竖抱拍嗝。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出现嗜睡或6小时无尿需立即就医。维持适宜室温避免腹部受凉,便后及时清洗臀部预防尿布疹。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前完成疫苗接种,避免带新生儿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