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萌出异常可分为乳牙早萌、乳牙迟萌、恒牙早萌、恒牙迟萌、多生牙萌出等五种主要类型。
1、乳牙早萌:
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萌出的牙齿称为诞生牙,出生后30天内萌出的牙齿称为新生牙。早萌乳牙牙根发育不足,常伴有松动,可能因吸吮摩擦导致舌系带溃疡。松动明显者可考虑拔除,溃疡面可用生理盐水擦拭并涂抹保护性软膏。
2、乳牙迟萌:
超过13个月未萌出第一颗乳牙需排查全身性疾病,如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颅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局部因素包括牙龈纤维增生、萌出性囊肿等。需拍摄X线片确认牙胚存在,全身性疾病需对应治疗,局部障碍可手术切开牙龈助萌。
3、恒牙早萌:
多因乳牙早失导致继承恒牙提前萌出,常见于下颌前磨牙区。早萌恒牙牙根发育不足易发生松动或脱落,建议制作间隙保持器控制萌出空间,避免咀嚼硬物,定期监测牙根发育情况。
4、恒牙迟萌:
可能与多生牙阻生、牙瘤等占位性病变有关,临床表现为对应区域乳牙滞留。曲面断层片可明确阻生原因,需手术摘除多生牙或牙瘤,正畸牵引助萌。全身因素如垂体功能低下需内分泌科协同治疗。
5、多生牙萌出:
好发于上颌前牙区,形态多为锥形或结节状,常导致正常牙列拥挤或阻生。X线检查可明确数量及位置,建议在混合牙列期尽早拔除,为恒牙调整创造空间。埋伏较深的多生牙需结合CBCT定位后微创拔除。
日常需关注儿童牙齿萌出时间线,3岁前完成首次口腔检查。延迟萌出超过6个月应拍摄全景片,早萌牙需避免外伤。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推荐咀嚼苹果、胡萝卜等韧性食物刺激牙槽骨发育。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萌出异常,7-9岁是干预恒牙萌出问题的关键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