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属于恶性肿瘤,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潜能。
1、恶性特征:
子宫内膜癌具有恶性肿瘤的典型生物学行为,包括无限增殖、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癌细胞可突破基底膜向肌层浸润,晚期通过淋巴系统转移至盆腔淋巴结,或经血行转移至肺、肝等器官。
2、病理分型:
根据WHO分类,子宫内膜样腺癌占80%以上,预后相对较好;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等非子宫内膜样癌侵袭性强,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病理分级G1-G3直接影响治疗方案选择。
3、高危因素:
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暴露是主要诱因,包括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异常。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可使发病风险提高40%-60%,这类患者发病年龄常提前10-20年。
4、治疗策略:
早期患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根据危险分层选择观察或辅助放疗。晚期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卡铂/紫杉醇化疗,靶向药物如仑伐替尼可用于复发患者。
5、预后差异:
I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0%,但III-IV期骤降至20%-60%。血清CA125水平和肌层浸润深度是重要预后指标,分子分型POLE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型等正逐步指导个体化治疗。
建议患者保持BMI<25,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注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食品。术后需定期随访阴道残端细胞学检查,绝经后出血应立即就诊。遗传高风险人群建议完成生育后预防性子宫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