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槽牙后方出现的肉疙瘩可能由智齿冠周炎、牙龈增生、根尖周脓肿、口腔纤维瘤或黏液囊肿等原因引起,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1、智齿冠周炎:
阻生智齿周围软组织感染是最常见原因,表现为牙龈瓣红肿、触痛明显,伴随张口受限和局部异味。急性期需局部冲洗上药,慢性反复发作者建议拔除阻生齿。发病与口腔清洁不足及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
2、牙龈增生:
长期机械刺激或药物因素可导致牙龈组织病理性增生,质地韧且呈粉红色。正畸托槽摩擦、苯妥英钠类药物是常见诱因,轻度增生可通过消除刺激因素改善,重度需手术修整。常伴随刷牙出血症状。
3、根尖周脓肿:
邻牙龋坏或牙髓坏死可能引发根尖区化脓性病变,形成瘘管开口于牙龈。触诊有波动感,X线片显示根尖阴影。需进行根管治疗消除感染源,严重者需配合抗生素治疗。疼痛和咬合不适是典型伴随症状。
4、口腔纤维瘤:
良性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界限清楚的硬结,生长缓慢且表面光滑。好发于磨牙后区,与慢性创伤有关。确诊需病理活检,小体积可观察,影响功能时手术切除。多数无痛但可能干扰咀嚼。
5、黏液囊肿:
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导致黏液潴留形成半透明囊泡,易破溃复发。常见于下唇和颊黏膜,与咬唇习惯相关。小型囊肿可自行吸收,反复发作需手术摘除腺体。进食时偶有胀痛感。
日常应注意使用软毛牙刷清洁智齿区域,避免过硬食物刺激黏膜。出现持续增大、出血或疼痛加剧需及时口腔科就诊,必要时进行CBCT检查排除颌骨病变。保持规律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牙龈异常增生,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口腔黏膜病变风险。对于术后患者,建议选择温凉流质饮食2-3天以促进创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