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乙状结肠息肉的症状

2025-05-24

119次浏览

乙状结肠息肉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黏液便及肠梗阻等表现。

1、便血:

便血是乙状结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或便后滴血。出血量通常较少,但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需注意与痔疮出血鉴别,痔疮出血多为便后鲜血喷射状,而息肉出血常与粪便混合。

2、排便习惯改变:

息肉增大可能刺激肠壁,导致排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部分患者会出现里急后重感,即排便后仍有便意但无法排净。这种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相似,需通过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3、腹痛:

较大息肉可能引起左下腹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与息肉大小和位置有关。疼痛多在排便后缓解,若出现持续剧烈腹痛需警惕肠套叠或肠穿孔等并发症。腹痛常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炎而延误诊治。

4、黏液便:

肠道黏膜受刺激后分泌增多,导致粪便表面覆盖黏液,严重时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更易出现此症状,这类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发现后应尽早处理。

5、肠梗阻:

巨大息肉可能阻塞肠腔,引起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这种情况属于急症,需立即就医处理。长期慢性梗阻可能导致肠壁缺血坏死。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者。日常饮食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苹果、芹菜等,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食用。保持规律运动习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出现上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时机。肠息肉切除后仍需遵医嘱定期复查,防止复发或癌变。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