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感染可通过阿苯达唑、甲苯咪唑、吡喹酮等药物治疗,通常由接触污染物品、不良卫生习惯、食用未洗净食物、接触感染者、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阿苯达唑能有效抑制蛲虫能量代谢,单次口服即可杀灭成虫和虫卵。甲苯咪唑通过干扰寄生虫微管蛋白合成发挥作用,需连服3天。吡喹酮对多种肠道寄生虫有广谱驱除效果,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微头晕或腹痛。
2、接触污染:
蛲虫卵常附着在门把手、玩具等物品表面,存活时间可达2周。接触后未洗手直接进食易导致感染。建议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高频接触物品,处理污染物时佩戴一次性手套。
3、卫生管理:
饭前便后需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指甲缝为重点清洁部位。儿童应修剪短指甲,避免搔抓肛门区域。感染者需每日更换煮沸消毒的内衣裤,床单用60℃以上热水清洗。
4、饮食防护:
生食胡萝卜、黄瓜等根茎类蔬菜前需浸泡15分钟并用刷子刷洗。水果去皮食用更安全,草莓、蓝莓等浆果类可用淡盐水浸泡。饮用水需煮沸或使用合格过滤器,避免摄入虫卵。
5、环境消毒:
感染者居住空间应重点消毒马桶圈、地毯缝隙等区域。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可杀灭物体表面虫卵,宠物需同步驱虫处理。家庭成员出现夜间肛周瘙痒症状时应集体服药预防交叉感染。
日常饮食中增加南瓜籽、大蒜等天然驱虫食物,配合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适度进行跳绳、慢跑等运动增强免疫力,治疗后2周需复查粪便虫卵。贴身衣物建议阳光暴晒6小时以上,家庭成员毛巾、牙刷等个人物品严格分开使用。出现反复感染需排查环境传染源,必要时进行全屋专业消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