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过多月经过多可能由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内分泌失调、凝血功能障碍、子宫腺肌症等原因引起。
1、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会直接增加子宫内膜面积。肌瘤压迫宫腔可能干扰子宫收缩功能,导致经期出血量明显增多,部分患者伴有血块排出或经期延长。临床可通过超声检查确诊,体积较小者可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控制,直径超过5厘米或引发严重贫血时需考虑肌瘤剔除术。
2、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常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或月经量倍增。息肉会阻碍子宫内膜正常脱落修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宫腔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对于直径超过1厘米或有明显症状的息肉,建议行宫腔镜下息肉电切术,术后需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3、内分泌失调:
黄体功能不足、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会导致孕激素分泌异常,使子宫内膜持续增厚。当内膜脱落时会出现爆发性出血,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基础性激素六项检查可明确诊断,通常采用短效避孕药或黄体酮进行周期调节,严重者需联合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
4、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凝血异常疾病会显著增加月经出血量。这类患者除经量增多外,常伴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全身出血倾向。需进行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检查,确诊后需补充凝血因子或输注血小板,同时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5、子宫腺肌症:
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病变,会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质地变硬。患者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伴月经量增多,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特征性"栅栏样"改变。轻症可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中重度患者需考虑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或子宫全切术。
月经量持续超过80毫升约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且持续6小时以上需及时就医。日常建议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使用月经杯可更准确评估出血量;长期出血者每半年需复查血常规和超声,警惕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内分泌稳定,体重指数超过24的女性减重5%-10%可显著改善月经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