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驳风与白癜风属于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称谓,均指皮肤黑色素细胞功能丧失导致的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两者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上完全一致,差异仅存在于中文语境下的命名习惯。
1、命名差异:白驳风为中医传统病名,源于古代医籍对皮肤白斑的描述;白癜风是现代医学标准术语,国际疾病分类ICD-11采用该名称。民间常将两者混用,但正规医疗文书统一使用"白癜风"。
2、病理特征:病变本质为表皮黑素细胞遭到破坏,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氧化应激损伤、神经化学因子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乳白色斑片,表面光滑无鳞屑,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3、诊断标准:Wood灯检查可见特征性蓝白色荧光,皮肤镜显示色素完全脱失。需与白色糠疹、花斑癣等色素减退性疾病鉴别,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基底层黑素细胞减少或消失。
4、治疗原则:轻症可采用局部糖皮质激素如卤米松、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治疗;进展期患者需联合窄谱UVB光疗,顽固性皮损可尝试自体表皮移植术。
5、病程管理:避免暴晒及皮肤外伤,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铜离子的坚果、贝壳类食物,规律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心理疏导尤为重要,患者可加入专业病友互助团体。
本病属于慢性复发性疾病,建议每3-6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等自身免疫指标。临床观察显示,早期规范治疗可使50%面部皮损获得显著复色,肢端部位疗效相对较差。紫外线防护需终身坚持,夏季外出应使用SPF50+物理防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