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松弛、分娩损伤、激素水平变化、慢性腹压增高、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因引起。
1、盆底肌松弛:妊娠期子宫增大长期压迫盆底肌肉,导致肌纤维弹性下降。分娩时产道扩张进一步加重损伤,表现为咳嗽或打喷嚏时漏尿。建议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每日3组收缩练习,配合电刺激治疗改善功能。
2、分娩损伤:自然分娩可能造成会阴撕裂或耻骨联合分离,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阴道助产器械使用会增加Ⅲ度裂伤风险。产后6周可开始低频脉冲治疗,严重者需行尿道中段悬吊术或膀胱颈悬吊术。
3、激素水平变化:孕期雌激素升高使结缔组织延展性增加,产后激素骤降导致尿道黏膜萎缩。哺乳期持续低雌激素状态影响尿道闭合压。局部使用雌三醇乳膏可改善黏膜厚度,但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
4、慢性腹压增高:长期便秘或慢性咳嗽增加腹腔压力,盆底支持结构持续受力。肥胖人群腹型肥胖更易诱发压力性尿失禁。控制体重至BMI<24,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使用乳果糖缓解便秘。
5、泌尿系统感染:产后抵抗力下降易引发膀胱炎,炎症刺激导致尿频尿急。留置导尿管或产程延长会增加感染风险。确诊需进行尿常规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头孢克肟、磷霉素或呋喃妥因治疗。
产后饮食应保证每日2000ml饮水,避免咖啡因及酒精摄入。每周进行3次盆底肌训练,每次15分钟,可结合瑜伽球辅助锻炼。三个月未改善需到妇科或泌尿外科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排除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器质性疾病。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产科医生指导,禁用可能影响乳汁分泌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