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天疱疮属于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病情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但需及时干预控制。该疾病以皮肤黏膜出现松弛性水疱、糜烂为特征,可能伴随感染风险,但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达到临床缓解。
一、疾病分期与症状表现:
寻常型天疱疮可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表现为皮肤或口腔黏膜突发大小不等的水疱,疱壁薄易破溃形成疼痛性糜烂面,可能伴随渗液和结痂。此期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需警惕发热等全身症状。缓解期可见皮损逐渐干燥结痂,新生上皮覆盖创面,但仍有复发可能。疾病严重程度与体表受累面积相关,超过30%体表面积受累属重症,需住院治疗。
二、治疗措施与预后:
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甲泼尼龙等,重症需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病例有效。局部护理需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软膏。规范治疗下约70%患者可在1年内控制病情,但需长期随访监测药物副作用。疾病致死率已从过去的50%降至5%以下,预后与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密切相关。
患者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软食,口腔糜烂时可用吸管进食流质。避免日晒、劳累等诱发因素,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心理上需建立长期管理意识,家属应协助观察皮损变化,出现新发水疱或发热需及时复诊。建议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社会支持,通过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