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床可通过行为干预、遗尿报警器、去氨加压素、抗胆碱能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等方式治疗。尿床通常由膀胱容量小、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心理压力、泌尿系统感染、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行为训练:膀胱容量小可通过定时排尿训练改善,日间每2小时排尿一次,夜间睡前2小时限制饮水。记录排尿日记有助于评估膀胱功能,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利尿物质。
2、报警装置:遗尿报警器通过湿度感应触发声响,帮助建立条件反射。需连续使用8-12周,治疗期间需家长配合唤醒训练,有效率可达70%以上。
3、激素治疗:去氨加压素模拟抗利尿激素功能,适用于夜间多尿型遗尿。常用药物包括弥凝片、醋酸去氨加压素喷雾剂,用药期间需监测血钠水平。
4、解痉药物:奥昔布宁、托特罗定等抗胆碱药可缓解膀胱过度活动。可能与神经发育延迟有关,表现为尿急、尿频等症状。6岁以上儿童可短期使用。
5、精神调节:丙咪嗪等三环类药物适用于伴有情绪障碍者。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有关,需警惕心悸、口干等副作用,12岁以下慎用。
调整饮食结构可减少夜间尿液生成,晚餐避免高盐高糖食物,优选小米粥、蒸南瓜等温和食材。日间进行盆底肌训练,如中断排尿练习、提肛运动,每日3组每组10次。建立规律作息习惯,睡前排空膀胱,卧室保持适宜温度。持续3个月无效需排查隐性脊柱裂、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尿流动力学检查可评估膀胱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