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可通过血清抗体检测、咽拭子核酸检测、痰培养等方法确诊。临床诊断需结合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表现综合判断,不同检测手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差异。
血清抗体检测是临床最常用的筛查手段,通过检测IgM抗体判断近期感染。感染后7-10天抗体水平升高,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长具有诊断价值。该方法操作简便但存在窗口期,早期可能出现假阴性。
咽拭子核酸检测采用PCR技术直接检测病原体DNA,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发病初期即可检出,24小时内出结果,适合早期诊断。采样时需用专用拭子擦拭咽后壁,避免唾液污染影响准确性。
痰培养虽为金标准,但支原体生长缓慢需2-3周,阳性率仅40%-60%。要求采集晨起深部痰液,接种于特殊培养基。适用于疑难病例确诊或科研需求,临床实用性较低。
部分医疗机构开展冷凝集试验作为辅助诊断,效价≥1:32有提示意义。但该检查特异性差,EB病毒感染、淋巴瘤等疾病也可能导致阳性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胸片检查可见斑片状浸润影,多位于单侧下叶,但约20%患者影像学表现正常。CT检查能更早发现间质性改变,适用于胸片阴性但症状持续者。影像学改变通常滞后于临床症状。
儿童患者建议优先选择核酸检测,避免反复采血。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联合抗体与核酸检查提高检出率。持续发热超过5天或出现肺外并发症时,应及时进行胸部影像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