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牙可能由遗传因素、局部发育异常、牙胚分裂障碍、内分泌紊乱、外伤刺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拔除、正畸矫正、定期口腔检查、控制内分泌疾病、避免颌面部外伤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家族性多生牙与基因突变相关,常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一方存在多生牙时,子女患病概率达50%。此类患者多伴随其他牙齿发育异常,如锥形牙或牙釉质发育不全。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全口曲面断层片检查。
2、局部发育异常:
牙板过度活跃可能导致额外牙胚形成,常见于上颌正中区。发育期颌骨受到机械刺激时,牙源性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可形成埋伏多生牙。这类情况需通过CBCT定位后择期手术,避免影响恒牙正常萌出。
3、牙胚分裂障碍:
单个牙胚不完全分裂可能形成融合牙或双生牙,多见于乳牙列。X线检查可见牙冠相连而根管独立。早期干预可降低恒牙错颌畸形风险,必要时需进行间隙维持器佩戴。
4、内分泌紊乱:
垂体功能亢进或甲状腺激素异常可能加速牙胚分化,导致多生牙与巨人症并存。这类患者常伴牙根短小、牙槽骨密度降低。需同步治疗原发病,口腔手术前应评估骨代谢指标。
5、外伤刺激:
乳牙期颌骨外伤可能激活休眠的牙板细胞,形成创伤性多生牙。常见于上前牙区,多呈锥形或钉状形态。建议儿童运动时佩戴防护牙托,已形成者需在混合牙列期进行干预性拔除。
多生牙患者日常需加强钙质与维生素D摄入,推荐每日300ml牛奶搭配30分钟日照。避免咀嚼过硬食物造成埋伏牙移位,正畸治疗期间可选择吞咽型牙线清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全景检查,运动时使用定制防护牙套。合并内分泌疾病者应每季度监测骨代谢指标,手术拔除后需进行三个月咬合功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