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化癌可通过手术切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化疗、综合治疗等方式干预。其治愈率与分期密切相关,通常由肿瘤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扩散、病理分级、基因突变等因素决定。
1、早期局限:I期患者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未侵犯周围组织或淋巴结。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可使5年生存率达60%-80%,推荐腹腔镜手术或机器人辅助手术。
2、局部进展:II期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扩散。需采用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后行扩大切除术,常用药物包括紫杉醇、顺铂、卡培他滨,配合调强放疗可提升局部控制率。
3、中晚期治疗:III期存在广泛淋巴结浸润,需多学科协作。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FOLFOX方案化疗,部分患者仍有机会获得病理完全缓解。
4、晚期管理:IV期以全身治疗为主,针对HER2阳性者可选用曲妥珠单抗,存在BRCA突变时奥拉帕尼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疼痛控制需联合吗啡与加巴喷丁。
5、复发监测:完成初始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每年进行PET-CT评估。出现骨转移时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局部放疗,脑转移需考虑全脑放疗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规范化的营养支持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5克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鱼肉、蛋清、乳清蛋白。有氧运动建议每周150分钟快走或游泳,抗阻训练每周2次。心理干预可采用正念减压疗法,疼痛评分≥4分时需调整镇痛方案。治疗期间每2周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出现III度骨髓抑制需暂停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