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可通过血清抗体检测、核酸检测、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流行病学史调查等方式诊断,通常由病毒直接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水源污染、生食海鲜、接触感染者等原因引起。
抗HEV IgM抗体阳性提示急性感染,抗HEV IgG抗体阳性则可能为既往感染或恢复期。抗体检测是戊肝诊断的首要方法,窗口期约2-6周,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孕妇及免疫缺陷者可能出现假阴性。
通过RT-PCR技术检测血清或粪便中的HEV RNA,适用于早期诊断和特殊人群。病毒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基因分型可区分1-4型HEV,其中1型和2型仅感染人类。
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可达正常值10倍以上,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肝功能异常程度与肝细胞损伤相关,重型戊肝可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形态变化,急性期可见肝脏肿大,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纤维化表现。CT或MRI适用于评估并发症,如肝衰竭患者可发现肝体积缩小。
询问近期生食贝类、饮用未消毒水源、疫区旅行史等暴露因素。畜牧从业者接触猪、鹿等动物是3/4型HEV感染高危因素,输血或器官移植也可能传播病毒。
日常需避免饮用生水、食用未煮熟的猪肝或贝类,接触动物后彻底洗手。急性期患者应隔离至发病后2周,密切接触者需监测肝功能。慢性感染者建议每3个月复查病毒载量,肝硬化患者需筛查肝癌。疫苗接种目前仅在中国获批重组戊肝疫苗,高危人群可考虑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