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可能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淋巴滤泡增生、粪石嵌顿、肠道寄生虫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开腹手术等方式干预。
1、阑尾管腔阻塞:
食物残渣或粪石堵塞阑尾管腔导致内压升高,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引发炎症。早期表现为脐周隐痛,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避免暴饮暴食、规律排便可降低风险,发作时需禁食并尽早就医。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病原体经肠黏膜侵入阑尾壁,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典型症状包括发热、恶心伴右下腹压痛。治疗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合并穿孔时需紧急手术。
3、淋巴滤泡增生:
青少年因免疫反应活跃易出现淋巴组织增生,造成阑尾管腔狭窄。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疼痛呈渐进性加重。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反复发作需择期行阑尾切除术。
4、粪石嵌顿:
干燥粪块卡压阑尾根部引发机械性梗阻,多见于长期便秘人群。特征性表现为麦氏点反跳痛,可伴有肠鸣音减弱。术前需禁食水,术后恢复期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5、肠道寄生虫:
蛔虫等寄生虫移行至阑尾腔可诱发痉挛性疼痛,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升高。除手术外,需配合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治疗。
术后康复期需循序渐进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渣饮食,避免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两周内限制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出现红肿渗液需及时复查。日常注意饮食卫生,规律进食富含益生菌的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适度锻炼增强肠道蠕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