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2025-09-21

1550次浏览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骨密度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骨折风险评估。诊断依据包括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骨密度T值、脆性骨折史、骨代谢标志物检测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以T值≤-2.5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阈值,但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及其他骨代谢疾病。

1、骨密度检测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主要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T值是与同性别健康年轻人骨峰值比较的标准差,-1至-2.5为骨量减少,≤-2.5即达到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定量CT或超声骨密度检测作为补充。

2、脆性骨折史

发生过髋部、椎体等部位的低创伤性骨折可直接确诊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可通过脊椎X线侧位片评估,即使骨密度未达诊断标准,但存在两处以上椎体变形也可确诊。非典型部位骨折需结合骨代谢指标综合判断。

3、骨折风险评估

采用FRAX工具计算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当髋部骨折风险≥3%或其他重要部位骨折风险≥20%时,应考虑临床干预。评估需结合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骨折史等临床危险因素。

4、骨代谢标志物

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骨钙素等骨转换标志物可辅助诊断。骨形成标志物降低提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吸收标志物升高则常见于绝经后高转换型。这些指标有助于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骨质疏松。

5、继发因素排查

需排除糖皮质激素使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继发因素。基本检查包括血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水平测定。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肿瘤标志物筛查以鉴别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评估综合判断。建议45岁以上女性及60岁以上男性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日常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保持适度负重运动,避免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已确诊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和药物安全性指标。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