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栓形成可能由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遗传性凝血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血管介入手术、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内皮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暴露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黏附聚集。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加速内皮功能障碍。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
2、血流淤滞:久坐不动、心房颤动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小板易在血管分叉处沉积。建议每小时活动肢体,房颤患者需服用华法林、达比加群等抗凝剂预防血栓。
3、高凝状态:脱水、恶性肿瘤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因子异常激活。补充水分、治疗原发病是关键,严重时需低分子肝素抗凝。妊娠期需监测D-二聚体水平。
4、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形成斑块破裂后引发血小板瀑布反应。可能与高脂血症、吸烟有关,通常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突发剧痛等症状。需他汀类药物降脂,必要时行球囊扩张术。
5、遗传因素: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缺乏症等遗传病导致凝血失衡。需终身抗凝治疗,定期监测INR值,避免创伤性操作。V因子莱顿突变携带者避孕药需谨慎。
日常保持每天2000ml饮水,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进行150分钟快走或游泳。吸烟者需立即戒烟,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突发肢体苍白无脉需2小时内就医取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