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障碍,可能由遗传因素、宫内感染、代谢异常、外伤或特发性原因引起,需通过手术联合光学矫正治疗。
1、遗传因素:
约25%的儿童白内障与遗传相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常见。基因突变可能影响晶状体蛋白结构或代谢通路,如CRYAA、CRYBB2等基因异常。这类患儿可能合并其他眼部发育异常,需进行基因检测和家族筛查。
2、宫内感染:
妊娠早期风疹病毒感染是典型病因,病毒可破坏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化和代谢。其他如弓形虫、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能导致,常伴随小头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全身表现。孕前疫苗接种和产前筛查是关键预防手段。
3、代谢异常:
半乳糖血症患儿因半乳糖激酶缺乏,代谢产物沉积导致晶状体混浊。糖尿病母亲的婴儿也可能出现暂时性白内障。这类病例需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发现,及时饮食调控可阻止病情进展。
4、外伤因素:
眼球钝挫伤或穿透伤可能直接损伤晶状体囊膜,引发创伤性白内障。儿童活动量大且防护意识弱,眼外伤后需立即检查,部分病例需急诊手术清除晶状体皮质避免继发性青光眼。
5、特发性原因:
约30%病例无明确诱因,可能与晶状体发育过程中上皮细胞凋亡异常有关。这类白内障常为双眼对称性发生,混浊形态多样,需定期监测视力变化,手术时机选择需平衡视觉发育与麻醉风险。
术后需长期随访视力发育情况,3岁以下幼儿建议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矫正无晶状体眼,学龄儿童可考虑人工晶状体植入。日常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补充维生素A、叶黄素等营养素。视觉训练应结合遮盖疗法促进双眼视功能建立,每3-6个月进行屈光检查和眼底评估,警惕弱视、斜视等并发症。合并全身疾病者需多学科协作管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