钡灌肠主要用于检查结直肠疾病,包括结肠息肉、结直肠肿瘤、炎症性肠病、肠梗阻及肠套叠等。检查通过钡剂显影观察肠道结构异常,对早期病变筛查和诊断有重要价值。
1、结肠息肉:
钡灌肠可清晰显示结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尤其对直径大于5毫米的息肉检出率较高。息肉在影像中表现为充盈缺损,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检查有助于判断息肉数量、位置及基底宽度,为后续肠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提供定位依据。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需定期通过钡灌肠监测。
2、结直肠肿瘤:
钡剂造影能发现肠壁僵硬、管腔狭窄等肿瘤典型征象,进展期癌可见"苹果核"样狭窄或龛影。检查对肿瘤浸润深度评估有限,但能明确病变范围及是否伴发梗阻。约70%的结直肠癌发生在钡灌肠可探查的范围内,检查阴性结果可降低肠镜必要性。
3、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在钡灌肠中表现为颗粒状黏膜、肠管缩短和铅管样改变;克罗恩病可见跳跃性病变、鹅卵石征及瘘管形成。检查能评估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但急性期可能加重肠穿孔风险。炎症修复期的假性息肉与肿瘤性病变需结合肠镜鉴别。
4、肠梗阻:
钡灌肠能明确梗阻部位及性质,机械性梗阻可见钡剂通过突然中断,肿瘤性梗阻伴近端肠管扩张。对于乙状结肠扭转,低压钡灌肠兼具诊断和治疗作用。但完全性梗阻或疑有肠坏死时禁用钡剂,需改用水溶性造影剂。
5、肠套叠:
儿童原发性肠套叠在钡灌肠中呈现"杯口状"或"弹簧状"特征影像,约80%病例可通过钡剂压力复位成功。成人继发性肠套叠多需手术处理,钡灌肠有助于发现潜在病因如肿瘤或憩室。检查过程需监测生命体征,复位后需观察24小时以防复发。
钡灌肠检查前需严格清洁肠道,检查当日禁食,糖尿病患者需调整降糖方案。检查后应增加饮水量促进钡剂排出,出现持续腹痛或便秘需就医。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3-5年复查并结合粪便潜血试验。日常饮食需保证足量膳食纤维,限制红肉摄入,规律运动可降低结直肠疾病发生风险。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完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