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内收型和外展型五种临床分型。
1、伸直型:
约占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90%,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远端骨折段向后上方移位。跌倒时手掌撑地,肘关节处于伸直位或过伸位,暴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导致骨折。典型表现为肘部肿胀畸形,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可伴有桡动脉搏动减弱。
2、屈曲型:
骨折线方向与伸直型相反,由后下斜向前上,远端骨折段向前上方移位。多因跌倒时肘关节屈曲位着地,暴力直接作用于尺骨鹰嘴所致。临床可见肘前区明显肿胀,肘关节活动受限程度较伸直型更显著。
3、粉碎型:
常见于高能量损伤或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线呈T型或Y型,涉及肱骨内外髁。可能与车祸撞击、高处坠落等暴力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严重肿胀伴广泛皮下瘀斑,肘关节稳定性完全丧失。
4、内收型:
远端骨折段向内侧移位,多合并尺神经损伤。受伤机制为肘部受到内翻应力,常见于运动损伤或侧方撞击。体格检查可见肘内侧明显压痛,部分患者出现小指麻木等神经症状。
5、外展型:
远端骨折段向外侧移位,易合并桡神经损伤。外力使肘关节过度外展时发生,临床表现为肘外侧肿胀隆起,可能伴垂腕征等运动障碍。X线检查需注意评估肱桡关节对位关系。
骨折急性期应制动患肢并冰敷消肿,伸直型与屈曲型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粉碎型多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恢复期逐步进行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训练,配合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促进骨愈合。日常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推荐牛奶、深绿色蔬菜及三文鱼等富含营养素的食物,避免患肢负重直至影像学显示骨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