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本身不具有传染性。该疾病是肝脏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所致,病因包括药物中毒、病毒感染、代谢异常等,其中仅由病毒性肝炎引发的急性肝衰竭需注意病毒传播风险。
1. 非传染性病因:
药物或毒物中毒、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导致的急性肝衰竭不会通过接触传播。这类病因需重点针对原发病治疗,如立即停用肝毒性药物、戒酒并配合保肝治疗。患者可能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需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
2. 病毒性肝炎相关病因:
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引发的急性肝衰竭具有潜在传染性。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但日常共用餐具、拥抱等行为不会感染。此类患者需实施消化道隔离或血液隔离措施,家属应接种疫苗并避免暴露于患者体液。
急性肝衰竭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饮食以低脂、适量优质蛋白为主,如鱼肉、豆腐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坚硬或刺激性食物加重消化道出血风险。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需避免劳累。病毒性肝炎患者家庭成员应筛查感染情况,接触患者血液、呕吐物时需佩戴手套。无论病因类型,患者出现行为异常或嗜睡等肝性脑病前兆时,需立即就医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