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低血压高血脂高吃什么药

2025-04-24

358次浏览

新生儿溶血病可通过血清学检测、血常规检查、胆红素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超声检查等方式诊断。该病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红细胞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D缺乏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等因素引起。

通过检测母婴ABO血型及Rh血型鉴定,确认是否存在血型不合。当母亲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时,可能诱发Rh溶血病。检测母体血清中IgG抗A或抗B抗体效价,效价≥1:64提示ABO溶血风险增高。

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45g/L提示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反映骨髓代偿性增生。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有助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同日龄新生儿正常值,间接胆红素占比>80%符合溶血性黄疸特征。胆红素每日上升速度>5mg/dl或脐血胆红素>4.5mg/dl需警惕重症溶血可能。

检测新生儿红细胞表面是否结合母体IgG抗体,阳性结果可确诊免疫性溶血。Rh溶血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达90%以上,ABO溶血病阳性率约30%,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诊断。

胎儿期超声发现肝脾肿大、胎盘增厚、胎儿水肿等表现提示严重溶血。出生后超声可评估胆道系统发育情况,排除胆道闭锁等非溶血性黄疸病因。

确诊新生儿溶血病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对于疑似病例应监测胆红素变化,及时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母乳喂养期间需观察黄疸程度,适当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孕妇产前进行血型抗体筛查,Rh阴性母亲妊娠28周可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Rh溶血病发生。新生儿出院后需定期随访血红蛋白及神经发育情况。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