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不出汗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节环境温度、药物退热、就医评估等方式治疗。发烧不出汗通常由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脱水、环境温度过高、感染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使用温水擦拭大血管流经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水温控制在32-34℃避免寒战。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后置于额头,单次使用不超过30分钟。禁止酒精擦浴以免皮肤吸收中毒,儿童可选用退热贴辅助降温。
每小时饮用200-300ml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观察尿液呈淡黄色为佳。可适量饮用椰子水、稀释果汁补充电解质,避免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老年患者需小口慢饮防止呛咳,婴幼儿可通过母乳增加喂养频次。
保持室温22-24℃湿度50%-60%,定时开窗通风避免直吹。穿着纯棉透气衣物,盖被厚度以手脚温暖为宜。使用空调时每2小时关闭15分钟,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刺激呼吸道。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洛索洛芬钠等解热镇痛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用药后需监测是否出现皮疹、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6小时。既往有肝肾疾病者需医生调整剂量,G6PD缺乏症患者禁用氨基比林类药物。
持续72小时以上发热或体温超过40℃需急诊处理,可能与脓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常伴随意识模糊、瘀斑等症状。幼儿热性惊厥发作时应侧卧防窒息,立即测量肛温并记录发作持续时间。
发热期间建议食用冬瓜薏米粥、百合银耳羹等清热食材,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加重代谢负担。退热后48小时内不宜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八段锦等温和活动。监测每日体温波动曲线,出现头痛呕吐、皮疹扩散等预警症状时需复查血常规及炎症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