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是分娩过程中羊水及其内容物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的急性综合征,可能由胎膜早破、子宫收缩过强、胎盘早剥、子宫创伤、高龄妊娠等原因引起,需通过抗过敏治疗、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输血支持、心肺复苏、子宫切除等方式紧急干预。
1、胎膜早破:胎膜破裂后羊水经宫颈静脉窦进入母血循环,羊水中胎脂、胎粪等物质触发全身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需立即高流量吸氧,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抗过敏,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异常。
2、宫缩过强:不恰当使用缩宫素导致宫内压骤增,羊水被挤压入子宫血管。患者迅速出现紫绀、抽搐、休克。处理包括停用宫缩剂,使用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3、胎盘早剥:剥离面血管开放使羊水直接进入母体循环,常伴阴道流血、板状腹。治疗需快速娩出胎儿,静脉输注氨甲环酸止血,持续监测D-二聚体变化。
4、子宫创伤:剖宫产切口或宫颈裂伤形成异常通道,羊水成分进入血管后激活补体系统。典型表现为产后大出血伴顽固性低氧血症。需紧急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或子宫次全切除术。
5、高龄妊娠:35岁以上产妇血管内皮功能较差,对羊水成分更敏感。建议高危人群分娩时备好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药物,建立双静脉通路预防循环衰竭。
预防需控制孕期体重增长,避免过期妊娠;分娩时慎用缩宫素,规范会阴保护技术;出现寒战、烦躁等前驱症状时立即查血气分析。产后2小时内重点监测血压、尿量及凝血功能,发生异常时启动多学科抢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