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饮食等方式缓解,必要时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低烧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促进散热。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保持室温22-24℃为宜,穿着透气棉质衣物。体温未超过38.5℃时优先选择物理降温。
2、补充水分: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2500ml,可饮用淡盐水、椰子水或口服补液盐。发热时呼吸增快会导致隐性失水增加,脱水可能加重体温升高。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佳。
3、调整饮食:选择小米粥、南瓜羹等易消化食物,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草莓。避免高脂高糖食物增加代谢负担。蛋白质摄入以蒸蛋、鱼肉等优质蛋白为主,每日60-80g。
4、药物干预: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多数成人及3月龄以上儿童,间隔4-6小时给药。布洛芬具有抗炎作用,胃肠道不适者建议餐后服用。阿司匹林禁用于16岁以下儿童,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
5、病因处理: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病程3-5天。细菌感染需完善血常规检查,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抗生素。持续低烧超过72小时或伴有皮疹、关节痛需排查风湿免疫疾病。
出现低烧时应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剧烈运动。监测体温变化曲线,记录发热伴随症状。饮食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适量食用山药、百合等滋阴食材。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湿度维持在50%-60%。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体温超过38.5℃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