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主要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并引发多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HIV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及母婴垂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病毒特异性攻击CD4+T淋巴细胞,造成进行性免疫衰竭。未经治疗的HIV感染者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后进入艾滋病期,此时CD4细胞计数通常低于200个/μL,可能出现卡波西肉瘤、肺孢子菌肺炎等典型并发症。现代医学通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有效控制病毒复制,使患者长期处于无症状携带状态。预防措施包括规范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暴露后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等。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1、病毒特性: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其RNA基因组通过逆转录酶整合入宿主细胞DNA形成前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病毒包膜上的gp120蛋白与宿主CD4受体结合是感染的关键步骤,目前临床使用恩曲他滨、替诺福韦、多替拉韦等药物组合抑制病毒复制。
2、传播途径:无保护性行为占全球传播的85%以上,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的病毒可通过黏膜微小破损进入人体。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的血液交叉感染风险极高,而母婴传播可通过孕期抗病毒治疗、剖宫产和人工喂养将感染率降至2%以下。
3、疾病分期:急性感染期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等流感样症状,无症状期可持续8-10年但病毒持续破坏免疫系统。进入艾滋病期后,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等机会性感染频发,需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
4、诊断方法:HIV抗体检测是主要筛查手段,窗口期后采用ELISA法初筛和Western blot确认。核酸检测能早期发现感染,病毒载量检测用于评估治疗效果,CD4计数反映免疫状态。
5、综合管理: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使患者寿命接近常人,但需终身治疗并防范耐药性。合并症治疗需联合抗菌药如复方磺胺甲噁唑预防肺孢子菌肺炎,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需用泼尼松控制。
患者应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鱼类、豆制品,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避免生食防止寄生虫感染。定期口腔护理预防念珠菌病,接种灭活疫苗防范流感,心理支持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接触者需每3个月进行HIV检测,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并启动预防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