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下降不全指睾丸未能完全降至阴囊,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主要包括隐睾症和异位睾丸两种类型。
1、隐睾症:
隐睾症是睾丸下降不全最常见类型,指睾丸停滞在腹股沟管或腹腔内。胎儿期睾丸应于妊娠7-9个月完成下降过程,若出生后仍未降入阴囊即诊断为隐睾。早产儿发病率可达30%,足月儿约3%。未降睾丸可能伴随鞘状突未闭,增加腹股沟疝风险。
2、异位睾丸:
异位睾丸指睾丸偏离正常下降路径,常见于会阴部、股部或对侧阴囊。与隐睾不同,异位睾丸已完成腹股沟管穿越,但因引带异常附着导致定位错误。此类情况约占睾丸下降不全的5%,可能伴有泌尿系统其他畸形。
3、发病机制:
胚胎期睾丸引带异常缩短、母体激素水平不足或局部机械性梗阻均可导致下降障碍。研究显示胰岛素样因子3基因突变与睾丸引带发育不良相关,而雄激素受体缺陷可能影响睾丸通过腹股沟管的过程。
4、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是首要诊断手段,触诊阴囊空虚需结合超声定位。对于不可触及睾丸,腹腔镜检查具有确诊价值。血清抗苗勒管激素检测有助于判断无睾症,磁共振成像对腹内高位隐睾有较高检出率。
5、治疗原则:
6月龄前可观察自发性下降,1岁前建议完成手术矫正。睾丸固定术是标准治疗方案,腹腔镜手术适用于高位隐睾。激素治疗争议较大,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能促进部分病例睾丸下降。
日常护理需避免剧烈运动造成睾丸扭转,建议穿着宽松衣物。定期随访应持续至青春期,监测睾丸发育情况。饮食注意补充锌、硒等微量元素,适度游泳等温和运动有助于局部血液循环。未及时治疗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并增加睾丸肿瘤风险,2岁后仍未下降者需积极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