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喝水很多但是小便很少是什么原因

2025-04-24

329次浏览

麻疹潜伏期通常为7-21天,平均10-14天,期间无临床症状但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指从病毒侵入人体到出现首发症状的时间段。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后,先在局部黏膜复制,随后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形成病毒血症,最终侵袭皮肤和内脏器官。此阶段感染者虽无症状,但病毒已开始通过咳嗽、打喷嚏等途径向外排放。

潜伏期长短受年龄、免疫状态和病毒载量影响。婴幼儿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可能缩短至7-9天,接种过疫苗者可能延长至21天。营养不良或HIV感染者因免疫功能受损,病毒复制速度加快,可能提前出现症状。

患者在出疹前4天至出疹后4天均具传染性,以潜伏期末期传染性最强。病毒通过眼结膜、鼻咽部分泌物传播,在密闭空间2小时内可存活于空气中。未接种疫苗的密切接触者90%会被感染。

潜伏期结束后进入2-4天前驱期,表现为高热、咳嗽、结膜炎和柯氏斑。此时病毒量达峰值,体温常超过39℃,白细胞计数下降。柯氏斑作为特征性表现,出现在第一臼齿对面颊黏膜上,呈蓝白色小点。

暴露后应每日监测体温至第21天,出现37.3℃以上发热需立即隔离。接触者需在72小时内接种麻疹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医疗机构对疑似病例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包括负压病房和N95口罩防护。

潜伏期护理需保证每日2000ml饮水,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居家隔离期间每日通风3次,每次30分钟,污染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接触者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直至确认未被感染。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