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结节可能由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恶性肿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保守治疗、宫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术等方式干预。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月经量增多、下腹坠胀等症状。体积较小的肌瘤可服用米非司酮、亮丙瑞林、桂枝茯苓胶囊等药物控制生长,直径超过5cm或引起严重贫血时需行肌瘤剔除术。
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病变,可能与多次宫腔操作、分娩损伤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为进行性痛经和经期延长。轻症患者可口服布洛芬、达那唑、孕三烯酮缓解症状,病灶弥漫者可选择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
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内分泌紊乱有关,常见症状为经间期出血。直径小于1cm的息肉可观察随访,较大息肉需在宫腔镜下实施息肉电切术,术后配合黄体酮、地屈孕酮等药物预防复发。
细菌感染引起的子宫内膜炎症,可能与流产、分娩后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为下腹痛和异常阴道分泌物。急性期需使用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疗,慢性炎症可辅以红外线理疗促进吸收。
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肉瘤等,可能与长期雌激素刺激、肥胖等因素有关,早期可表现为绝经后出血。确诊后需根据分期选择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放疗化疗,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可用于晚期患者。
日常建议增加西蓝花、亚麻籽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摄入,避免高脂肪饮食;每周进行3次以上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定期妇科检查监测结节变化,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或持续腹痛应及时就诊。绝经后女性新发子宫结节需警惕恶性病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