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出血需通过专业眼科检查确诊,诊断方法主要有眼底镜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野检查、实验室血液检测。
1、眼底镜检查:
直接检眼镜或间接检眼镜可直观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及出血范围。医生通过放大瞳孔后检查,能识别出血点位置如视网膜前出血呈舟状、视网膜下出血呈暗红色,同时评估是否合并视网膜水肿、渗出等伴随病变。急性出血表现为鲜红色斑块,陈旧性出血则呈棕黄色。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技术通过红外光扫描视网膜横截面,精确测量出血厚度及累及层次神经上皮层/色素上皮层。对黄斑区出血尤其敏感,可鉴别出血是否合并黄斑水肿或视网膜劈裂,分辨率达微米级,能发现微小出血灶。
3、荧光素血管造影:
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连续拍摄眼底影像,可显示血管渗漏位置及无灌注区。出血区域表现为荧光遮蔽,同时能发现毛细血管扩张、微动脉瘤等血管异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病因诊断具有特异性。
4、视野检查:
通过静态或动态视野计评估视野缺损范围,出血累及黄斑时表现为中心暗点,周边部出血则对应象限性视野缺损。定量视野分析可监测病情进展,青光眼合并出血时可见特征性鼻侧阶梯状缺损。
5、实验室血液检测:
血常规可排查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检查异常提示血液病可能,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有助于糖尿病诊断。对于年轻患者需加做免疫指标如抗核抗体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确诊视网膜出血后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每日监测视力变化,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饮食需增加深色蔬菜菠菜、蓝莓补充叶黄素,限制高脂高盐食物。建议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阅读时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若出现突发视力下降或黑影扩大需立即复诊。定期随访时应复查眼底照相及OCT,出血吸收期可配合中医针灸治疗改善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