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聋指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出现的听力障碍,可能由遗传因素、孕期感染、耳蜗发育异常、围产期缺氧、药物毒性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约50%先天性耳聋与基因突变相关,常见GJB2、SLC26A4等基因异常可导致内耳毛细胞功能障碍。此类患儿可能伴随甲状腺肿或色素异常,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病因。
2、孕期感染:
妊娠期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破坏胎儿听觉神经发育。这类患儿常伴有视力障碍或小头畸形,孕早期血清学筛查可降低风险。
3、耳蜗畸形:
Mondini畸形等内耳结构发育异常会阻碍声波传导,高分辨率CT可显示耳蜗圈数不足或前庭导水管扩大。此类患者易出现进行性听力下降。
4、围产期缺氧:
分娩时窒息可能导致耳蜗毛细胞缺血性损伤,患儿多伴有脑瘫或智力障碍。新生儿听力筛查结合Apgar评分有助于早期识别。
5、耳毒性药物:
孕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利尿剂可能损伤胎儿听觉系统,表现为双侧对称性高频听力损失。用药前需评估家族药物过敏史。
先天性耳聋患儿需在6月龄前完成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确诊后根据程度选择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日常需避免噪音刺激,加强唇读训练,定期监测言语发育里程碑。哺乳期母亲应保证DHA和维生素A摄入,避免接触耳毒性物质。早期干预可使多数患儿获得接近正常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