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通过补肾壮骨、活血化瘀、调节脾胃、整体调理、副作用小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通常由肾精不足、气血瘀滞、脾胃虚弱、年龄增长、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引起。
1、补肾壮骨: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是骨质疏松的核心病机。采用淫羊藿、骨碎补、杜仲等补肾中药,配合针灸肾俞、命门等穴位,能促进骨基质合成。临床常用右归丸、龟鹿二仙胶等方剂,改善腰膝酸软症状。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2、活血化瘀: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骨骼失养,表现为骨痛固定不移。当归、川芎、鸡血藤等活血药可改善骨微循环,配合刺络拔罐疗法,对骨折后骨痂形成有促进作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适用于舌质紫暗患者。
3、调节脾胃:脾胃虚弱影响钙质吸收,出现纳差乏力伴骨质疏松。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药物配合足三里艾灸,能增强营养转化效率。参苓白术散适合消化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
4、整体调理:中医通过辨证将骨质疏松分为肾阳虚、脾肾两虚等证型,个体化配伍药物。同时结合情志调节、四季养生指导,改善睡眠质量差、畏寒肢冷等伴随症状。八段锦锻炼能增强骨骼应力刺激。
5、副作用小:相比长期使用双膦酸盐可能引发颌骨坏死,中药治疗更注重温和调养。骨碎补、续断等天然药物肝肾毒性较低,适合合并慢性病患者。雷公藤多苷等中药提取物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但无致癌风险。
骨质疏松患者日常可增加黑芝麻、虾皮等高钙食物摄入,练习太极拳增强平衡力,冬季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定期骨密度检测有助于评估疗效,严重椎体压缩骨折需考虑椎体成形术干预。中医治疗强调标本兼顾,在改善骨代谢指标的同时提升整体生活质量,但需持续用药3-6个月方能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