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刀后的伤疤一直痛可能由术后炎症反应、神经损伤、瘢痕增生、局部感染、慢性疼痛综合征等原因引起。
1、炎症反应:手术创伤会激活免疫系统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局部红肿热痛。这种疼痛通常在术后1-2周逐渐消退,可通过冷敷、抬高患肢、口服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避免抓挠伤口或过早沾水有助于减轻炎症。
功能主治:用于化脓性皮炎、皮肤真菌感染、小面积轻度烧烫伤,也用于小面积皮肤、黏膜创口的消毒。
用法用量:外用。用棉签蘸取少量,由中心向外周局部涂搽。一日1~2次。
2、神经损伤: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皮神经末梢,形成神经瘤或异常放电。表现为针刺样、烧灼样疼痛,触摸时可能诱发闪电样痛感。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可改善症状,配合维生素B12营养神经治疗。
3、瘢痕增生:胶原代谢异常导致瘢痕组织过度生长,形成质地坚硬的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压力治疗如硅酮贴片、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激光治疗可抑制增生。瘢痕体质者需在术后早期干预。
4、局部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伤口会引起持续跳痛,伴有脓性分泌物和发热。需进行伤口分泌物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清创换药时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
5、慢性疼痛综合征:中枢敏化导致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可能与术后应激、焦虑抑郁情绪有关,表现为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需采用多模式镇痛如阿米替林联合物理治疗,必要时进行认知行为疗法。
术后瘢痕疼痛管理需结合伤口护理与功能锻炼。饮食上增加蛋白质如鱼肉、鸡蛋和维生素C如柑橘、猕猴桃摄入促进组织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进行瘢痕按摩术后6周开始配合牵拉运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睡眠时采用舒适体位减少瘢痕牵拉。如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渗液需及时复查排除深部感染或缝线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