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崴后出现紫色淤血可通过冰敷消肿、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药物缓解、康复训练等方式处理。淤血通常由毛细血管破裂、局部炎症反应、血液循环障碍、软组织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
1、冰敷消肿:崴伤后48小时内冰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避免热敷加重肿胀,冰袋需用毛巾包裹防冻伤。局部温度降低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肌肉酸痛及风湿疼痛。
用法用量:外用,喷于伤患处。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一日3~5次。凡遇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者,先...
2、加压包扎:弹性绷带八字形缠绕踝关节,压力均匀避免过紧。包扎后观察趾端颜色,出现苍白或麻木需松解。加压可减少组织间隙渗出,促进淋巴回流。
3、抬高患肢:平卧时用枕头垫高脚部超过心脏水平,坐立时搭在凳子上。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每天保持12小时以上。下肢抬高角度以15-30度为宜。
4、药物缓解:外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口服迈之灵改善微循环。血肿明显者可联用云南白药气雾剂,禁止揉搓患处。
5、康复训练:肿胀消退后开始踝泵运动,脚尖上下摆动促进血液循环。伤后1周尝试提踵练习,2周后加入平衡垫训练。训练强度以不诱发疼痛为度。
恢复期需补充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每日摄入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维生素C增强毛细血管韧性,多食用猕猴桃、彩椒、西兰花。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影响凝血功能,限制咖啡因摄入防止血管扩张。急性期过后可尝试温水泡脚改善循环,水温控制在40℃以下。睡眠时保持患肢抬高姿势,下床活动佩戴护踝支具。若淤血范围持续扩大或出现搏动性疼痛,需排除韧带完全断裂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