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接触皮肤可通过大量清水冲洗、中和处理、创面保护、药物缓解、就医清创等方式治疗。硫酸灼伤通常由强酸腐蚀、氧化反应、蛋白质变性、组织脱水、继发感染等原因引起。
1、清水冲洗:
立即用流动清水持续冲洗15分钟以上,水流压力不宜过大。冲洗可稀释硫酸浓度,降低组织损伤程度,避免灼伤向深层扩散。冲洗时需移除沾染衣饰,注意冲洗液勿溅到其他部位。
2、中和处理:
弱碱性溶液可中和残余酸性物质,推荐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肥皂水。禁止直接使用强碱中和,避免放热反应加重损伤。中和后需再次清水冲洗,确保化学物质完全清除。
3、创面保护:
清洁后覆盖无菌凡士林纱布或硅胶敷料,避免使用棉絮类材质。深度灼伤需保持水疱皮完整,剪除破损水疱时需严格消毒。包扎不宜过紧,防止局部缺血。
4、药物缓解:
浅表灼伤可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疼痛明显时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深度灼伤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严重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类抗生素控制感染。
5、医疗干预:
Ⅲ度灼伤或面积大于手掌需急诊处理,可能需要清创术、植皮手术。伴有眼睑或面部灼伤、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时,应立即启动重症监护治疗。
恢复期需增加蛋白质摄入促进创面愈合,每日补充60g以上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创面干燥清洁。定期进行手指关节屈伸训练预防瘢痕挛缩,愈合后使用硅酮凝胶抑制瘢痕增生。接触强酸作业时应穿戴防化手套、护目镜等防护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