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腺瘤性结肠息肉是指什么

2025-04-01

16202次浏览

腺瘤性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具有潜在恶变风险,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菌群失衡、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

1、病理特征:

腺瘤性结肠息肉在组织学上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三种类型。其中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最高,可达30%-40%。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表面分叶或溃疡、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癌变风险显著增加。

2、遗传关联: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遗传性疾病患者结肠内可生长数百个息肉,40岁前癌变率接近100%。Lynch综合征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常伴发腺瘤性息肉,这类患者需更早开始结肠镜筛查。

3、饮食影响:

长期摄入红肉、加工肉类、酒精会促进息肉形成,而膳食纤维可通过增加粪便体积稀释致癌物。维生素D和钙剂补充可能降低息肉复发率,地中海饮食模式对肠道黏膜有保护作用

4、检测手段: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能同时进行活检或切除。粪便潜血试验、粪便DNA检测适用于筛查,CT仿真结肠镜对大于6毫米的息肉检出率可达90%,但无法取病理标本。

5、处理原则:

小于5毫米的息肉可观察,较大息肉需内镜下切除。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1-2厘米的广基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用于更大病灶。多发息肉或高级别瘤变者需缩短复查间隔至1年。

腺瘤性结肠息肉患者应增加全谷物、十字花科蔬菜摄入,每日运动30分钟以上促进肠蠕动。术后避免剧烈运动1周,观察便血情况。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结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40岁开始筛查。保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可降低复发风险。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